“聚焦北大荒具體指哪些地區?北大荒并非一個地理名稱,更準確地說,它指的是黑龍江農墾區。人們常用‘捧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和‘棒打滾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來形容北大荒的原始風貌,既夸張又真實。北大荒地跨10個緯度,涵蓋了包括三江平原、黑龍江谷地和嫩江流域在內的廣闊荒涼之地,但現在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在東北人心中,北大荒主要由三江平原、興凱湖平原和完達山組成,而密山縣,作為興凱湖畔的地方,是北大荒最初開發的地區。因此,像富錦、集賢等地以及松嫩平原和黑河地區,其開發時間相對較晚,這也是老農墾人不會把那些后來開發的地方也叫做北大荒的原因。
為什么停止對北大荒的開發?1999年,黑龍江墾區宣布停止對北大荒的開發,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墾荒歷程。因為,這個曾經讓我們自給自足的地方,正面臨著生物多樣性的急劇減少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洪水等自然災害也因為濕地減少和湖泊失去了基本的調水能力而變得越來越頻繁。雖然北大荒的開發初期糧食產量有所增長,但主要還是得益于新開墾的黑土地。然而,在1999年停止墾荒時,糧食產量反而突破了90億公斤,增長的糧食產量并非來自新的墾荒。這意味著,我們做出的這個重要決定并非草率,而是希望實現可持續發展。
眾所周知,北大荒的黑土地含有高量的有機質,開墾初期甚至可達10%以上,但現在表層的黑土有機質含量僅有2.5%到6.5%,黑土地的厚度也從最初的80到100厘米下降到現在的二三十厘米。如果北大荒失去了黑土地,它怎么可能繼續生產出豐富的糧食?如果沒有及時的保護措施,北大荒可能在50年左右變成沒有黑土的荒地,而亞粘土并不適合農作物種植。這些問題都源于過度開墾時未能保護好濕地,濕地對于維護生態平衡至關重要,就像地球的肺一樣。當北大荒的生態系統變得脆弱,受影響的不僅僅是那些逐漸消失的野生動物,連讓我們免受饑餓的黑土地也會逐漸消失。
實際上,在此之后,我們確實采取了行動來保護濕地,并對不適合糧食耕種的土地進行了退耕還林還牧,這也是‘退耕還荒’說法的由來?!?,這段文字經過改寫,已經去除了原文中的聯系方式、編輯、作者、責編等信息,并且每句話都進行了重新表達,文本長度也沒有超過1200字。